
人类饮酒的历史源远流长。现在,酒已成为人们餐桌上欢庆、助兴、交友的必需品。不少人认为“无酒不成宴”。世界各地也普遍饮酒,甚至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庞大的造酒业。饮酒对人体有益还是有害,长期以来众说纷纭。
饮酒后,乙醇由胃和小肠迅速吸收,5分钟后即可在血中发现,30~90分钟达最高浓度,主要在肝脏内分解,通过尿液、呼吸、出汗等方式排出体外。含酒精量越高的酒,对人体危害越大。酒精对人体主要作用于神经、消化、循环三大系统。
1.神经系统:酒精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,少量饮酒可振奋精神、增加欢乐气氛,长期大量饮酒则损害脑神经。它首先降低大脑对低级中枢的控制,因而出现低级中枢过度兴奋,自觉有欣快感等,甚则酒精使低级中枢也受到抑制而出现头昏,甚至昏睡;发展下去,便引起中枢神经的深度抑制,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。当血液中乙醇浓度达到0.1%时,人体大脑神经开始麻痹,各种功能降低,行为丧失自制。当酒后出现多言、发狂、失态等行为时,即显示饮酒已过量,若要再喝,将会发生严重的急性酒精中毒。
2.消化系统:少量饮酒能刺激胃酸的分泌,有助于消化。当胃内酒精超过20%时,则对胃酸分泌和胃的消化功能起抑制作用。若一次大量饮用过浓的酒,则可发生急性酒精中毒性胃炎,出现恶心、呕吐,还可诱发出血性胰腺炎等。
酒精主要在肝脏中氧化分解,因此,长期大量饮酒会加重肝脏负担,使肝细胞受损,发生脂肪肝和肝硬化、肝癌;还会造成慢性酒精中毒、食道炎、食道癌、慢性胃炎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、急(慢)性胰腺炎和维生素缺乏症等。
3.循环系统:少量饮酒可使小动脉血管扩张,促进血液循环,舒筋活血,并有暂时性的降压效果。有学者证实,老年人饮少量酒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;若长期大量饮酒,则因其能促进肝内胆固醇的合成,使血中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浓度升高,而导致血管粥样硬化和脑血管意外,并可引起心脏脂肪变性、心功能降低以及面部毛细血管扩张(如酒糟鼻)等。
冠心病患者若大量饮酒,尤其是饮酒精含量较高的白酒是十分有害的,因为它可加速心率、增加心脏负担,引起心律失常、心绞痛、心肌梗死、猝死等。
长期过量饮酒还可引起多种慢性疾病,如营养失调、性功能降低等。
总体讲,只要没有下列“禁忌症”,掌握好饮酒的“度”,中老年人经常饮少量中、低度酒(啤酒、葡萄酒等),是有益健康的。
所谓禁忌症是指:
1.对酒精过敏者;
2.有肝脏病变和肝功能不正常者;
3.有消化道溃疡和炎症者;
4.患有中度以上高血压、心脑功能不全和其他代谢功能不全者;
5.孕妇(可导致胎儿发育不全、智力低下、畸形)及乳母;
6.有出血病症者,如鼻出血、牙龈出血、眼底出血、痔疮出血等,以及月经期;
7.儿童、少年和汽车、摩托车司机在驾驶前;
8.胰腺炎疾病患者
至于谈到“度”,何止是饮酒过度有害;一切食品,包括每日吃的米饭、馒头也是不能过度的。在此,还要提醒长期饮酒者,必须定期体检,重点是肝功能、血脂、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。